地球两极到赤道的生物分布 地球两极到赤道的生物分布图

访客|
13

赤道到两极,生物多样性如何变化

从赤道到两极的动植物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另一个明显的后果是春天提早到来。植物开花、卵孵化,青蛙产卵都在提早。在英国,蝴蝶在春天的出现较20年前平均提前了6天。在欧洲,树木呈现秋铯的时间每10年晚0.3到1.6天,许多迁徙的鸟类正在改变它们的旅行日程。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动植物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正不断地改变着其活动范围和行为。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变迁正在引起生态混乱。例如,迁徙的鸟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太晚,以致其产下的后代错过了毛虫生长旺季。

动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包括: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生存能力降低等。例如,哥斯达黎加的鸟类濒临威胁,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蚊子向高海拔地区扩展,加利弗尼亚的蝴蝶栖息地在丧失,不能耐受霜冻的植物上升到新的海拔高度,英国采龟后代的性别比例受到7月平均温度升高的影响。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指示物之一的珊瑚礁,目前正发生大规模白化现象,尤以1998年的情况最为严重,估计导致世界上16%的珊瑚死亡。

美国的大部分鸣禽转移其分布区,并提早迁飞。因为鸣禽在维持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这种变化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按照目前气候变化情况来看,一些脆弱的生态系统如落基山的高山草甸、沿海湿地和河口可能会消失。东北地区以枫树为主的硬木林将让位于青冈和针叶树为主的森林。

随着全球变暖的推进,许多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将要灭绝的物种比预计的要早?,但由于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变得难以识别,所以会处于一个混乱时期。气候变化将会“新的寄主和寄生虫、新的捕食动物和被捕食动物组合到一起。”

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沿海洪水、地表坍塌、河口三角洲等灾害,使人类活动的范围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被破坏。海平面上升更危及到一些沿海国家或地区的存在。美国马里兰州的 Chesapeake Bay 是美国最大的河口。上个世纪上升了1英尺,其中一些原因是抽取地下水;另一些很可能是全球变暖所致。其中的 Blackwater 国家野生动物庇护所的湿地被海水淹没,自1938以来,1/3的 Blackwater 湿地已经消失,剩下的部分可能在30年内消失。湿地正在变成水域,消失的速度远远大于新的湿地形成速度。佛罗里达州150万公顷的 Everglades 国家公园现在被称为“美国最濒危的国家公园”,因为海水正在侵蚀当地人依赖的淡水沼泽地。目前一个宽阔的环形红树林像水坝一样将淡水沼泽地和海洋分开。如果红树林屏障增长速度不如海水水位增长快,或者被台风破坏,淡水沼泽地就会逐渐被海水湿地取代。

植物在地球上是怎样分布的?

植物的生存必须依赖环境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条件。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气候是呈带状分布的,相应的,植物也呈带状分布,从赤道到两极。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五带,即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如果再细分,还可以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和寒带等。这些地带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太阳的热量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这些不同的地带大致呈横向条带,顺着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着。从赤道向两极,一个地带转换成另一个地带,是顺着经线方向(南北方向)交替排列。这种分布状况称为地带性分布或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因此,在分布问题上,人们把纬度称为地带性因素。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地球上热量带的分布状况是地带性分布,影响热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除此以外的分布状况,我们统称之为非地带性分布。例如,中国的降水量东南部多,越向西北降水越少。从东南向西北可以按干湿情况划分几个地带,即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东南沿海皆属湿润地区,新疆则处于干旱地区。这种分布状况就不是地带性的,而是非地带性分布。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很明显不是由于纬度,而是由于降水情况。距海远近是造成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

由于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天气现象是相互影响的,地球上气温、降水的分布都具有地带性的特点,而气温与降水更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因此,地球上各大陆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就是地带性的了。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热量,所以气温过低的两极地带就缺乏植被。对于水分的要求,树木与草类不同,树木比草需要更多的水,所以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森林生长在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而在比较干旱的地区,树木不易生长,植被以草原为主,非常干旱的地区则只有荒漠植被。

热带雨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亚马逊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地区,它是分布在热带高温潮湿气候区的常绿森林,树种繁多。乔木高达30米以上,有的甚至可达40~60米,主干挺直,通常可分出3层结构。热带雨林的植物量(主要是木材)占全球陆地总植物量的40%。它的盛衰直接影响着全球环境,保护热带雨林已成为当前世界关注的紧迫问题之一。

热带季雨林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印度半岛等地区。它形成于干湿季节交替的热带气候条件下,又称季风林或热带季节林。和热带雨林相比,结构较简单,乔木只分上下两层。由于气候的影响,热带季雨林可分为两大类型:落叶季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分布在年降水量500~1500毫米、且有较长干季的地区,大多数树种在干季落叶。半常绿季雨林分布在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水热结合良好的地区,在短暂的干季,高大的乔木可出现几天到几周的无叶期。热带季雨林与热带雨林之间难能划分出明确的界线,呈逐渐过渡的形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亚,即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而潮湿,年平均气温15~21℃,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终年常绿,树冠浑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许多珍贵林木、速生林木和经济林木。常绿阔叶林保存面积不大,在我国,从秦岭山地到云贵高原和西藏南部山地都有广泛分布,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已加强培育和保护。

夏绿阔叶林又称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西欧、中欧、东亚和北美东部等地。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年降水量在500~1200毫米。林木冬季落叶。亚洲的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东北南部的暖温带地区,以及朝鲜和日本的北部,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已无原始林。

寒温带针叶林又称北方针叶林或泰加林。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也有分布。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这里夏季温湿,冬季严寒而漫长,年降水量300~600毫米。针叶林常由单一树种构成,树干直立。云杉和冷杉属耐阴树种,林内较阴暗,被称为阴暗针叶林。松树和落叶松为喜阳树种,林内较明亮,称为明亮针叶林。亚欧大陆北部寒温带针叶林面积非常广阔,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芬兰、俄罗斯、我国黑龙江北部到堪察加半岛。欧洲及西伯利亚地区以常绿针叶林为主,亚欧大陆东部则以兴安落叶松占多数。北美洲的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和拉布拉多半岛的大部分,以及这两个半岛之间的广大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沿太平洋沿岸,针叶林种属丰富,与欧洲北部相似,有松、云杉、落叶松等;东部地区与东亚相似,落叶松广泛分布。

从赤道到北极主要植物群落分布的特点?

从赤道到北极主要植物群落分布的特点: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寒带苔原。

(1)在地球上,对生物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阳光,没有阳光就没有绿铯植物,没有绿铯植物就不会有其他的生物存在,但阳光对陆生生物而言不是主要的限制因子,在水域生态系统中也只是影响生物的垂直分布。影响生物分布、群落特点和生态系统类型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在水域生态系统中不是水分而是盐度)。在地球上热量分布的特点是:从南极到北极是逐渐增加,在赤道位置热量最高,后逐渐减少,所以温度的变化特点是:低→高→低。在不同纬度上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规律是:少→多→少。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特点是:低→高→低。陆地生态系统在不同经度上的差异(如森林、草原、荒漠和沙漠等)是由于水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2)在一年中日照时间的变化是随纬度的不同而不同的。在夏季,北半球的纬度越高,日照时间越长,纬度越低,日照时间越短;在冬季的北半球与夏季正好相反。南半球的情况正好与北半球相反。长日照植物正在B地开花,说明B地正处于夏季,日照时间大于14个小时,此时南半球的D地应处于冬季,日照时间应小于12个小时,所以这种植物不可能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同时开花。(3)植物群落在高山上的垂直分布是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一般每升高100米下降0.6℃~1℃。海拔越高,所以植物群落在高山上的垂直分布类似于植物在不同纬度线上的分布。